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海高原地区鸡腿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栽培设施与材料、栽培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贮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高原地区鸡腿菇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King Oyster Mushroom Production in Qinghai Plateau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青海高原地区鸡腿菇生产技术规程TQHJLXH 003-2021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实际应用中,规程的某些环节存在优化调整的空间,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首先,在培养料配制阶段,可根据原料来源灵活调整配方比例。规程建议的玉米芯、棉籽壳等主要原料可以适当增加本地易得的作物秸秆比例,这样既能降低原料成本,又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同时,水分含量控制范围可依据季节变化适当放宽,夏季高温时可适量减少水分,冬季低温时则可适度增加,从而节省水资源。
其次,在发菌管理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调控是关键。规程规定的发菌室温度一般在20-25℃之间,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在18-28℃范围内进行调整。湿度保持在85%-95%即可,不必拘泥于固定数值。此外,通风频率也可以因地制宜,如采用间歇式通风而非连续通风,既可保证氧气供应,又能减少能耗。
再者,在出菇管理环节,光照强度和时间可以根据品种特性适当调节。规程要求的散射光条件并非绝对必要,弱光环境下也能正常出菇,适当降低光照强度有助于节约电力资源。同时,出菇期间的温差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规程推荐的昼夜温差控制在5-10℃之间,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品种需求,在3-12℃范围内灵活设置。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规程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药剂使用上,应优先选用低毒高效产品,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同时,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清理病菇残体,减少病原传播机会。对于常见病害,可尝试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或生物方法如益生菌喷洒替代化学防治,既能有效控制病情,又能降低用药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