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勘察设计数字化交付的技术要求、数据格式、交付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智能勘察设计及数字化交付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Survey and Design Digital Delivery of L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P95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CTAS 158-2024与旧版标准差异解析——以“数字孪生模型构建”为例》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交通运输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TCCTAS 158-2024《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勘察设计数字化交付技术规范》应运而生。相较于旧版标准,该规范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数字孪生模型构建”这一条文尤为引人关注。
数字孪生模型是将物理实体及其功能特性映射到虚拟空间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它能够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模拟与分析。在TCCTAS 158-2024中,对于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要求更加具体化、规范化,不仅明确了数据采集的标准,还细化了建模流程以及后期维护的具体措施。
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新版标准强调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在进行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时,需要综合考虑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并确保这些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此,标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转换机制,以便于后续处理。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涉及到桥梁设计时,不仅要收集现场勘测得到的地形地貌数据,还要整合施工阶段产生的各种参数信息,通过标准化流程将其转化为可供数字孪生模型使用的格式。
其次,在建模流程上,新版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环节的操作指南。从初步概念设计开始,到详细设计完成,再到最终交付验收,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在复杂结构的设计阶段,要求采用分层建模的方法,先建立基础框架,再逐步添加细节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最终成果的质量。比如,在隧道工程中,可以先创建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表示洞体轮廓,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通风系统、照明设施等子模块,形成完整的数字孪生模型。
最后,关于后期维护部分,新版标准特别指出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跟踪数字孪生模型的状态变化。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查模型的有效性、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等内容。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导致决策失误。例如,当某个路段发生自然灾害后,需要迅速调整相关区域内的数字孪生模型,反映最新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勘察设计数字化交付技术规范》(TCCTAS 158-2024)在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面的改进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加强数据管理、优化建模流程和完善维护机制,使得这项技术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