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的总体要求、设计原则、功能要求、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验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Facilities of Urban Road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技术规范》(TKJDL 002-2021)作为指导大湾区智能网联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充分利用该规范的灵活性,实现流程优化和成本控制是关键。
首先,在设备选型上要注重标准化与多样性相结合。规范提供了多种技术方案供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技术水平选取最合适的配置。例如,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路段,可以选择高精度传感器和高性能计算平台,而对于初期试点项目,则可以采用性价比更高的通用型产品,这样既能保证功能实现,又能有效降低初期投入。
其次,在施工部署过程中应强调模块化设计思想。规范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分参数设置,如信号灯周期时间、通信频率等。施工单位应当提前规划好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确保后期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更换或升级某一模块,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环境。
再者,运维管理环节也蕴含着巨大潜力。规范鼓励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故障预警机制。运营方应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收集整理各类数据信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潜在规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停机维修时间,提高整体服务效率。
最后,还应注意加强跨部门协作力度。智能网联设施涉及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只有各方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政府部门需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促进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共同探索更加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技术规范》为推动区域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只要善于把握其中的弹性空间,就能够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灵活调整策略,既满足长远发展目标又兼顾眼前利益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