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技术要求、实施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水稻种植过程中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工作。
Title:Rice Pest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ndard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TZNZ 078-2021《水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标准体系》的出台为我国水稻种植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该标准体系从生产实际出发,强调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生物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在落实这一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一定的弹性执行空间,这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还能显著降低防控成本并提升效率。以下几点是实践中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
一、因地制宜选择防控措施
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巨大,盲目照搬标准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例如,在水源丰富的区域,可以通过设置防虫网或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隔离技术来减少害虫侵害;而在干旱地区,则更适宜采用抗病品种搭配合理施肥的方式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
二、加强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准确及时的信息是高效防控的基础。虽然标准中列出了多种监测工具和技术指标,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全套配备。可以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出本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优先配置针对性强的监测设备,并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湿度等多源信息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既能节省投入又能提高预警精度。
三、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
随着科技进步,市场上不断涌现新型高效的绿色防控产品和服务模式。比如微生物农药、植物诱抗剂等生物制剂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具有更低的风险性和更好的环境相容性。同时,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化设施的应用也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因此,应积极引进这些先进技术和装备,并通过示范推广让农户逐渐接受并掌握使用方法。
四、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绿色防控不是单靠某一方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农民四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科研院所承担技术研发职责;企业负责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而最终实施主体——广大农户则需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合作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水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标准体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真正落地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相信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实践路径,在确保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