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枸杞中6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枸杞中6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检测。
Title:Determination of six Alternaria toxins in Lycium barbarum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X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50
发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宁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标准的更新与完善成为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重要手段。TNAIA 0375-2025《枸杞中6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作为一项新的行业标准,相较于其前版,在检测方法、适用范围及操作细节等方面均有所调整。本文将以“新旧版本标准中样品前处理步骤的差异”为主题,深入解读该标准中的关键变化及其对实际检测工作的影响。
首先,从标准的制定背景来看,链格孢霉毒素是一类由链格孢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广泛存在于多种农产品中,包括枸杞。由于枸杞在保健食品和传统中药中的广泛应用,对其毒素残留的监测尤为重要。因此,建立准确、灵敏、可靠的检测方法是确保枸杞安全的重要前提。
在TNAIA 0375-2025发布之前,相关检测标准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提取和净化方法,如液液萃取(LLE)或固相萃取(SPE),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检测需求,但在处理复杂基质样品时仍存在回收率低、杂质干扰严重等问题。新标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在样品前处理环节,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具体而言,新标准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均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的三步法,相较旧版标准中较为简化的提取方式,新方法显著提高了目标化合物的提取效率。同时,新标准对净化步骤进行了细化,明确要求使用特定类型的固相萃取柱,并规定了洗脱溶剂的种类和体积,以减少基质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此外,新标准还特别强调了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提出在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毒素降解或二次污染。这一变化对于实际检测工作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反映出标准制定者对实验全过程控制的重视。
在应用层面,新旧标准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人员培训。对于已使用旧版标准的实验室来说,需重新评估现有设备是否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并对操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同时,新标准的实施也有助于推动行业整体检测水平的提升,促进枸杞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市场准入。
综上所述,TNAIA 0375-2025在样品前处理方面的改进,不仅体现了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理解并正确应用新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枸杞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检测能力,为保障消费者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