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饲麦1号与小粒蚕豆混播饲草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黑饲麦1号与小粒蚕豆混播饲草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ixed Forage Production of Heisi Mai No.1 and Small-seeded Chickp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饲麦1号与小粒蚕豆混播饲草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与优化建议
黑饲麦1号和小粒蚕豆混播种植是一种高效优质的饲草生产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TQHNX 019-2021技术规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优化空间:
一、播种环节的弹性调整
1. 播种时间:规范要求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但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提前或延后5-7天,以避开不利天气影响。
2. 种子处理:种子包衣处理是推荐做法,但若缺乏相应设备,可采用人工拌种的方式替代,使用质量合格的种衣剂或杀菌剂。
二、田间管理的优化措施
1. 施肥策略:规范建议氮磷钾配合施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进行微调,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比例。
2. 灌溉管理:规范提出灌水次数不少于3次,具体次数需结合降水量和土壤墒情灵活确定,避免过度灌溉造成资源浪费。
三、病虫害防控的灵活性应用
1. 防治时机:规范规定首次防治应在苗期进行,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适当调整,如在关键时期集中防治。
2. 防治方法:优先推荐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但在必要时可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选择高效低毒品种并严格控制用药量。
四、收获与储存的改进空间
1. 收获时间:规范指出当黑饲麦进入蜡熟期时即可收获,但应根据牧草品质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
2. 储存方式:提倡密封储存,但若缺乏专用设施,可采用简易干燥棚等替代方案,确保通风良好即可。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弹性调整和优化措施,可以在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