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化学农药喷雾防治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安全注意事项及防治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玉米种植过程中草地贪夜蛾的化学农药喷雾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emical Pesticide Spraying Control of Fall Armyworm on Corn - TGDP 034-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灵活执行与成本优化:解析TGDP 034-2021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技术规程》
在应用TGDP 034-2021规程进行玉米田间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时,通过深入分析规程内容,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弹性执行的空间。首先,在施药时间的选择上,规程建议在害虫低龄幼虫期进行喷雾处理。然而,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田间监测数据灵活调整。如果监测显示害虫密度较低且处于高龄阶段,则可以在傍晚害虫集中栖息于植株下部时进行喷雾,以提高药效并减少用药量。
关于施药方式,规程推荐使用常规喷雾器,但现代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大面积连片种植区,采用无人机喷雾不仅能够覆盖更广区域,还能实现精准施药,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无人机喷雾能有效减少雾滴漂移造成的药剂浪费,提高药剂利用率。
在药剂选择方面,规程列出了一些推荐的化学农药,但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当地抗性监测结果动态调整。例如,若发现某种药剂对本地害虫抗性较强,可及时替换为其他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导致抗性加剧。此外,混配药剂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合理搭配,既能增强杀虫效果,又能延缓抗性的产生。
在喷雾参数设置上,规程规定了喷雾压力和雾滴大小范围,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作物高度和叶片结构适当调整。对于较高大的玉米植株,适当增加喷雾压力和雾滴直径,确保药液能够到达植株中部和下部的关键部位。同时,注意控制单位面积用药量,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每亩用药成本。
最后,在防治次数的安排上,规程建议间隔7-10天进行一次喷雾。但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田间虫情发展情况灵活调整。如果虫情较轻或防治效果显著,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若虫情严重或防治效果不佳,则需缩短间隔,增加防治次数。这种动态调整有助于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投入。
通过以上灵活执行措施,不仅能有效提升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防治流程,降低防治成本,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