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地贪夜蛾地下蛹的监测、防控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草地贪夜蛾地下蛹的综合防治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Subterranean Pupae of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草地贪夜蛾地下蛹防控技术规程》(TGDP 026-2021)作为一项重要行业标准,为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深入分析规程内容,可以发现一些可以灵活执行、优化流程和降低成本的空间。
首先,在监测预警环节,规程要求定期开展田间调查,但并未规定固定频率。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虫害发生规律以及种植作物类型,合理调整调查周期。例如,在高风险区域可适当增加监测频次,而在低风险区则可适度减少。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传感器等,能够提高监测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其次,在物理防控措施上,规程提倡使用翻耕灭蛹法。实践中可以根据土壤状况灵活调整翻耕深度和时间。对于沙质土或黏重土,应采取不同深度的翻耕策略;在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翻耕,能更有效地消灭地下蛹。此外,结合深耕改土工程,将翻耕与施肥、灌溉等工作相结合,既能达到防控效果,又能节省作业成本。
化学防控部分强调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但并未限定具体药剂种类。可以根据市场供应情况、防治效果及经济性选择合适的药剂。例如,优先选用具有杀卵、杀幼虫和杀蛹多重作用的复配制剂,减少用药次数。同时,推广使用小型植保机械如喷雾器、弥雾机等,提高施药精准度,降低农药用量,从而控制防控成本。
生物防控方面,规程建议释放天敌昆虫或使用微生物农药。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不同生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天敌种类,并建立规模化繁育基地以保证供应。另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从源头上减少虫害压力,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向。
最后,在综合防控策略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和年度变化趋势。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整体防控效益。同时,鼓励农民参与防控决策过程,增强其自主管理能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保障防控效果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成本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