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预警机制及信息报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监测工作,为地方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Title:Geological Disaster Community-Based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s (Trial)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规范(TCAGHP 070-2019)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应用中,该规范虽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通过优化流程和调整资源配置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首先,在监测点的布设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规范要求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灾害类型及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监测点位置,但并未规定固定模式。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地形地貌特点,适当减少平坦区域的监测密度,将资源集中于高风险地带。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获取数据,可以辅助传统地面调查,从而更精准地确定监测点位。
其次,在监测频率方面也有优化空间。规范中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基本的监测周期要求,但在没有突发情况的前提下,可以依据历史数据分析结果合理延长或缩短监测间隔时间。例如,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滑坡体,在连续几年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监测频次;而对于处于活动期或者存在明显变形迹象的区域,则需要加密观测次数以确保及时发现隐患。
此外,关于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也存在改进余地。规范强调了仪器仪表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定期校准维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项目都需要采用最高等级的产品。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评估,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方案,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开支。另外,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也能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减少维修频率。
最后,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上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规范鼓励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用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比如开发用户友好的移动应用程序,让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上传现场图片视频等资料;同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避免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规范》(TCAGHP 070-2019)作为行业标准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但在具体执行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在保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探索更加经济高效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