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实施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开展的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Title: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Geohazard Biological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Trial)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TCAGHP 050-2018)作为行业指导性文件,在实际应用中为生物治理工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框架。在遵循该规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其潜在的弹性空间,实现流程优化和成本降低。
首先,规范中对于植被选择和配置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并未限定具体植物种类。这为因地制宜的选择创造了条件。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优先选用耐旱性强的灌木类植物,而在湿润区域则可考虑种植生长迅速的大乔木。这种灵活调整不仅能够提高植物存活率,还能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其次,在施工阶段,规范允许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提升治理效果。比如,在坡面防护工程中,除了传统的植草护坡外,还可以结合生态袋、生态框等新型材料进行加固处理。这些新材料的应用既能增强稳定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降低人工费用。
再者,关于监测与评估体系,虽然规范给出了基本框架,但对于具体指标设定留有余地。项目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反映当地特色的监测点,并适当调整频率以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这样做有助于更精准地掌握治理成效,避免过度投入资源。
最后,在资金管理方面,建议建立动态预算调整机制。当遇到不可预见因素影响时,如市场价格波动或突发自然灾害等情况,应及时修订计划,合理分配剩余资金,确保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TCAGHP 050-2018)为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也在很多环节预留了创新的空间。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以及精细化管理,可以在严格遵守规范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并节省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