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主要病虫害种类、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指导。
Title:Rice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ZNZ 052-2021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为水稻病虫害防控提供了科学指导,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优化空间。在确保防控效果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防控措施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首先,在监测预警环节,可采用智能化设备替代传统人工巡查,如安装自动虫情测报灯和远程监控系统,不仅提升数据采集准确性,还能减少人力投入。同时,建立区域联防机制,共享监测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单个农户或合作社的监测成本。
其次,在物理防控方面,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段。例如,在稻田周边设置防虫网时,可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合理确定覆盖范围和时间,避免长期覆盖导致通风不良影响水稻生长。对于诱捕器的使用,应根据病虫害活动高峰期灵活调整布置密度和位置,提高诱捕效率。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本地化选育天敌昆虫来增强控制效果。比如,在不同生态区筛选适应性强的本地捕食螨种群,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又能减少引入外来物种的风险。此外,利用微生物制剂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适时调整施用浓度和频率,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化学防控作为最后防线,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推行精准施药技术,如变量喷雾、无人机喷洒等现代化施药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用量,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加强轮换用药管理,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综合防控策略上,要注重多种措施的协同作用。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水稻品种特性,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例如,在多雨季节适当增加排水沟渠建设力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害发生概率;而在干旱年份则需加强灌溉管理,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成立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从规划到实施再到后期评估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整体防控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在遵循《TZNZ 052-2021》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