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煤基石脑油裂解制烯烃过程中混合芳烃组分的测定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本文件适用于煤基石脑油裂解产物中混合芳烃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Title:Determination of Mixed Aromatics in Coal Tar Naphtha Cracking for Olefins Production by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Y41
国际标准分类号:71.04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NAIA 0349-2024《煤基石脑油裂解制烯烃中混合芳烃的组分测定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中,有一处重要的改动是关于样品前处理步骤的优化。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对样品前处理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并引入了内标法来提高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例如,在旧版标准中,对于样品的净化仅提到了使用硅胶柱进行简单分离,而新版则具体规定了采用添加内标物的方法。内标物的选择需满足以下条件:它应为待测组分中不存在且易于检测的化合物,同时其物理化学性质应接近于目标化合物,以便在色谱图上产生相近的保留时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因进样量、仪器响应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提升结果的可靠性。
具体操作时,首先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到实际样品中作为内标物。然后按照常规程序完成样品的制备和注入工作。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分别记录下内标物和各目标组分的峰面积。最后利用公式计算得出每个组分的实际含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实验环节中,保持所有条件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包括但不限于温度、压力以及流速等参数设置。
此外,新版还特别强调了仪器校准的重要性。每次开始新的批次测试之前都必须用一系列不同浓度水平的标准品重新校正仪器系统,确保其处于最佳状态。这不仅有助于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对样品前处理部分进行改进和完善,新版标准显著增强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对于煤基石脑油裂解制烯烃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进步,因为它能够帮助生产企业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