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豇豆网室绿色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豇豆的网室绿色栽培生产。
Title:Green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wpea Net Hou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ZNZ 318-2025《豇豆网室绿色栽培技术规范》作为一项地方性农业标准,对豇豆在网室环境下的绿色栽培提出了系统性要求。相比其前一版本(如TZNZ 318-2018),新标准在病虫害防控、肥料使用和生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其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是新老版本差异较为显著的部分之一。本文将以“网室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的更新与应用”为主题,深入解读该条文的变化及其实际操作意义。
新标准在“病虫害防治”章节中,明确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为原则,并强调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的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依赖。例如,新增了“推荐使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器、黄板、蓝板等物理防控工具”,并鼓励采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如释放丽蚜小蜂控制粉虱类害虫。这些内容在旧版标准中并未明确提及或仅作为建议存在。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对种植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应用中,种植者需要掌握不同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物理防控工具的安装位置与频率、天敌昆虫的投放时机与数量等关键环节。例如,在豇豆生长初期,应提前布置黄板用于监测蚜虫发生情况;在高温高湿季节,则需加强通风和湿度调控,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此外,新标准还特别指出,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但也对种植者的成本控制和技术选择提出了挑战。因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同时,还需配套提供相关培训与技术支持,确保标准能够落地实施。
总体而言,TZNZ 318-2025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的调整,既是对传统种植模式的优化,也是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推动。种植者应结合自身条件,科学选择防控措施,提升豇豆网室栽培的绿色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