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黄菌种制作、桑黄菌段制作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从事桑黄栽培、生产及加工的相关企业、机构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nghuang (Phellin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制定TASJ 001-2020《桑黄技术规范》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对桑黄菌种制作技术和桑黄菌段制作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桑黄生产的标准化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首先,在桑黄菌种制作技术规范中,要求选用健康无污染的桑黄母种作为基础材料。制作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培养基的配方与配比,通常采用含有木屑、米糠等成分的混合物。接种环境要保持清洁无菌,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适中,并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经过约30天的培养期后,当菌丝体完全覆盖培养基表面时即可进行扩繁使用。
其次,关于桑黄菌段制作技术规范,则强调了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所使用的木材应新鲜且无病虫害,直径一般为8-15厘米,长度视实际需求而定。将选好的木材锯成所需长度后,在其表面按照一定间距钻孔,孔径约为1厘米,深度为木材直径的一半。随后将预先准备好的桑黄菌种填入这些孔洞内,并用蜡封住孔口防止杂菌侵入。之后将其置于室内或遮荫处堆放,保持适当的温湿度条件,大约经过6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子实体形成现象。
以上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桑黄生产流程,通过遵循此规范可以有效提高桑黄产量及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