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常用治疗方法及基层医生在诊疗中的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中从事慢性胰腺炎诊疗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生。
Title:Guidelin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Part 29: Chronic Pancreatitis (Primary Care Doctor Edi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CM 1318.29-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9部分:慢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解读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诊疗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该指南。
一、诊断要点
1. 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病程、症状特点、既往史及家族史等。慢性胰腺炎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可能升高或正常,但长期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也可能异常。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胰腺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如假性囊肿等。
4. 其他辅助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特殊检查在必要时使用。
二、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胰腺炎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抑郁、嗳气频繁等,舌苔薄白,脉弦。
2. 脾胃湿热型:可见腹胀纳呆、口苦咽干、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血瘀痰凝型:以腹痛固定、肌肤甲错、舌暗有瘀斑为特征,脉涩。
4. 阴虚火旺型: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原则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性发作期重在缓解疼痛、控制炎症;缓解期注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
四、具体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例如,肝郁气滞型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湿热型可选茵陈蒿汤合平胃散;血瘀痰凝型可采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阴虚火旺型则宜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2. 针灸疗法:选取足三里、中脘、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配合艾灸温经散寒。
3. 推拿按摩: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腹部及相关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
4. 生活调摄: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五、预防与康复
1. 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2. 饮食指导:推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限制高脂饮食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比例。
3. 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TCACM 1318.29-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9部分:慢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诊疗依据,有助于提高慢性胰腺炎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