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监管数据库的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数据库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
Title:Regul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ion Database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County and City Territorial Space
中国标准分类号:Z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SGPC 048-2025 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监管数据库建设规程》中,相较于2019年发布的试行版本,一个显著的差异在于对“生态修复项目数据分类与编码体系”的细化和标准化要求。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也为市县层面开展生态修复监管提供了更明确的技术指引。
新标准在“数据分类与编码”章节中,首次提出了“三级分类体系”,即按照“项目类型—实施阶段—工程内容”三个层级进行分类,并规定了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这与旧版标准相比,更加注重数据结构的逻辑性与可扩展性,也便于后续数据整合与共享。
以“生态修复项目数据分类与编码体系”为例,其核心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了项目类型的划分依据。新版标准将生态修复项目细分为水土流失治理类、矿山生态修复类、湿地保护与修复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类等六大类,每类下再细分具体子项,如“水土流失治理类”又可分为坡耕地整治、侵蚀沟治理、林草措施等。这种分层方式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识别度,避免因分类模糊导致的信息误判。
其次,引入了“实施阶段”作为第二级分类标准。例如,同一类项目在不同阶段(如规划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所涉及的数据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新版标准对此进行了区分。这一调整使得数据库能够动态反映项目进展,为监管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第三,强化了“工程内容”作为第三级分类的核心作用。例如,在“矿山生态修复类”中,工程内容可能包括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污染治理等,每一项都有对应的代码标识。通过这种方式,数据库可以精准记录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为后期评估和审计提供可靠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市县在建设生态修复数据库时,应严格按照新标准的分类体系进行数据录入。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分类目录,确保所有参与单位使用一致的分类标准;
二是制定详细的编码规则,包括编码长度、位数分配、字符类型等,确保编码的唯一性和规范性;
三是加强数据录入培训,提升基层人员对分类体系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四是推动系统对接,实现与上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总体来看,TCSGPC 048-2025在“数据分类与编码体系”方面的改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它为市县生态修复工程的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为今后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