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3D打印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储存和运输。本文件适用于3D打印混凝土中使用的再生细骨料。
Title:Specification for Recycled Fine Aggregate in 3D Printed Concrete
中国标准分类号:Q4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关注度提升,再生骨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TXJCETS 003-2024《3D打印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标准的发布,为3D打印混凝土中再生细骨料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本文将聚焦于该标准中新旧版本关于再生细骨料粒径分布要求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再生细骨料粒径分布要求的变化
在TXJCETS 003-2023版中,对于再生细骨料的粒径分布规定较为宽松,仅要求通过4.7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低于85%,而对于更小粒径如1.18mm及以下的颗粒则没有具体指标。而在最新的2024版标准中,新增了对1.18mm以下颗粒含量的具体要求,明确规定其含量应不低于60%。这一调整旨在更好地适应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需求,确保打印材料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成型精度。
新要求的应用方法
为了满足新版标准中关于1.18mm以下颗粒含量的要求,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再生细骨料的分级:
1. 原料选择:优先选用来源稳定、成分均匀的建筑废弃物作为原料,比如破碎后的混凝土块或砖瓦废料。这些材料经过合理处理后能够提供较理想的粒径分布。
2. 破碎与筛分工艺改进:采用先进的破碎设备和技术,精确控制破碎过程中的粒径大小。同时,在筛分环节增加1.18mm筛网,确保最终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3. 混合调配:如果单一来源的再生细骨料无法达到规定的颗粒含量比例,可以通过与其他类型的细骨料(如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方式实现目标值。这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配比方案。
4. 质量检测: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定期抽检成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通过上述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再生细骨料的质量水平,促进其在3D打印混凝土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