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杭椒的栽培技术要求,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区域内杭椒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Hangjiao Pepp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ASHS 001-2025《杭椒栽培技术规程》中,相较于2018版标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关于“定植密度”的调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杭椒生长特性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现代农业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提升的追求。本文将围绕这一条文的变化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及实际应用方法。
新版本标准中,杭椒的推荐定植密度由原来的每亩3000—4000株调整为3500—4500株。这一调整看似细微,实则对栽培管理、田间通风透光、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从作物生理角度来看,杭椒属于喜光作物,适宜的株行距有助于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养分吸收。传统种植方式中,密度过低可能导致土地利用率不足,而密度过高则易造成田间郁闭,增加病害发生风险。新标准通过适度提高密度,既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又避免了因过度密植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定植密度的调整需要配合其他栽培措施同步优化。例如,应根据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和品种特性灵活掌握。在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块,可适当增加密度;而在土壤贫瘠或排水不良的地区,则应适当减少密度,以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此外,定植密度的调整还对田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需加强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及时整枝打顶等措施,以保证植株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应加强对蚜虫、烟青虫等常见害虫的监测与防治,防止因密度过高导致病虫害传播加快。
综上所述,TASHS 001-2025对定植密度的调整不仅是数据上的微调,更是对杭椒栽培理念的升级。它强调了科学种植、精准管理的重要性,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杭椒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种植者在应用该标准时,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技术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