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细辛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长环境、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分级及包装、标志、标签、储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细辛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Title: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 Part 68: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
中国标准分类号:C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CM 1020.68-2019道地药材第68部分:北细辛》标准解读
北细辛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为了规范其种植、采收、加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中国中药协会制定了《TCACM 1020.68-2019道地药材第68部分:北细辛》这一团体标准。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北细辛的来源与植物形态。北细辛属于马兜铃科植物,其干燥根和根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标准中明确指出,北细辛的原植物为汉城细辛或北细辛,这两种植物在叶片形状、花序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药材的鉴别至关重要。
在栽培技术方面,标准提出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北细辛偏好湿润的土壤和凉爽的气候,通常选择在半阴半阳的山坡或林下进行种植。合理的密植方式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
采收环节同样受到严格规范。标准建议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进行采挖,此时根茎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峰值。采挖后的药材需及时去除杂质并进行初步处理,以保持其药效。
在加工过程中,标准推荐采用自然晾晒或低温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干燥程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过度干燥导致活性成分损失。此外,还应对药材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
北细辛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以及含量测定等多个方面,可以全面反映药材的真实性和优良度。特别是对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为北细辛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北细辛的道地性特征。产自东北地区的北细辛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其内在品质优于其他产地的产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优先选用来自传统产区的优质药材。
总之,《TCACM 1020.68-2019道地药材第68部分:北细辛》为北细辛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