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道地药材银柴胡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来源、种质与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含量测定及包装、存储和运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银柴胡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
Title: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 Part 61: Bupleurum Chinen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4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CM 1020.61-2019道地药材 第61部分:银柴胡》标准解读
银柴胡作为传统中药材,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银柴胡的基原、植物形态、产地加工、性状特征、鉴别方法、检查项目、含量测定等内容。
首先在基原和植物形态方面,标准明确银柴胡来源于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植物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小,聚伞花序。主产于我国宁夏、陕西、甘肃等地。
关于产地加工,采收时间为秋季植株枯萎后至春季萌发前。采挖后除去泥沙,剪去须根,晒干即可。这一过程确保了药材的质量稳定。
在性状特征上,银柴胡根呈类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淡黄白色。气微,味甘。
鉴别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显微鉴别观察到木栓细胞多角形,含红棕色物质;薄层色谱可检出特征性成分。
检查项目包括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指标。水分不得超过12.0%,总灰分不得超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为1.5%-4.5%。
含量测定以银柴胡皂苷A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不得少于0.080%。
该标准的制定为银柴胡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