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管控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平台集成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海绵城市管控平台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Management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P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EFF 190-2025 海绵城市管控平台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后,业内对标准内容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该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优化和调整,尤其在平台数据接入、功能模块设计及系统集成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本文将以“新旧版本在数据接入标准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深入解读这一变化的背景、意义及实际应用方法,帮助相关单位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新指南要求。
一、新旧版本数据接入标准的主要差异
在旧版标准中,数据接入主要以“可接入性”为核心,强调平台应具备与各类监测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能力,但并未对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接口规范等作出详细规定。这种较为宽泛的表述,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各地区、各单位的数据接入方式不统一,影响平台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数据共享能力。
而新版《TCEFF 190-2025》则明确指出:“平台应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支持主流物联网通信协议,并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技术规范。”这意味着数据接入不再只是一个“能接入”的问题,而是要实现“规范接入”。
具体而言,新指南提出以下几点关键变化:
1. 统一数据格式:要求所有接入数据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字段定义,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在平台上无缝对接。
2. 明确通信协议:推荐使用MQTT、HTTP/HTTPS等主流通信协议,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增强数据安全机制:新增对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的具体要求,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4. 支持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鼓励平台具备处理多种类型、多种来源数据的能力,提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水平。
二、新标准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这一变化对于海绵城市管控平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它有助于推动平台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另一方面,也对现有平台的升级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一些地方已建的海绵城市平台可能尚未完全满足新标准中的接口规范和数据格式要求,这就需要进行系统重构或数据清洗工作。此外,数据安全机制的加强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系统加固和权限管理。
三、如何应对新标准下的数据接入要求
针对上述变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平台建设符合新指南要求:
1. 开展数据接入评估
对现有平台的数据接入情况进行全面梳理,识别出不符合新标准的部分,制定整改计划。
2. 引入标准化数据接口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优先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接口协议,如GB/T 38667-2020《智慧城市 数据交换格式》等,确保数据兼容性。
3. 强化数据安全管理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措施,保障平台运行的安全性。
4. 推动多部门协同对接
海绵城市涉及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需加强跨部门协作,统一数据标准,避免“信息孤岛”。
四、结语
《TCEFF 190-2025 海绵城市管控平台建设技术指南》在数据接入标准方面的调整,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由“建设为主”向“管理为主”转变的趋势。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和数据质量,是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对于相关单位而言,及时理解并落实新标准要求,不仅是合规性的体现,更是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