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心理健康VR评估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功能模块、数据安全与接口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及科研单位在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ntal Health V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C7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UNP 528-2025《心理健康VR评估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中,相较于前版标准(如TUNP 528-2019),一个显著的变化在于对“虚拟现实环境下的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部分的细化和强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当前心理健康评估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对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以及评估准确性的更高要求。
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标准中关于“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差异,并深入解读该条文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首先,在2019版标准中,对于VR系统中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主要停留在“基本记录”层面,即要求系统能够记录用户的操作路径、停留时间等基础信息,但并未明确界定数据类型、采集频率、存储方式及使用边界。这种模糊的规定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导致数据滥用或处理不规范的问题。
而2025版标准则对此进行了全面升级,明确了以下几点:
1. 数据分类:将用户行为数据分为“基础行为数据”和“高级行为数据”,前者包括操作路径、停留时间、交互次数等;后者则涉及面部表情识别、语音语调分析、眼动追踪等更复杂的生物特征数据。
2. 采集频率与精度:规定了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频率和精度要求,例如眼动追踪需达到每秒60帧以上,语音语调分析需支持多语言识别并具备情绪识别功能。
3. 数据处理与脱敏机制:强调在数据存储前必须进行脱敏处理,确保个人身份信息无法被直接识别,同时要求采用加密传输和本地化存储策略。
4. 用户知情同意机制:新增了对用户知情同意的具体要求,系统必须在使用前向用户清晰说明数据用途、存储期限及可能的风险,并提供明确的退出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开发方和运营方需要根据这些新要求调整系统架构与流程。例如,在设计VR评估模块时,应优先考虑是否需要采集高级行为数据,并在系统界面中设置透明的告知与授权选项。此外,数据存储和传输环节需引入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的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或被非法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还特别指出,若系统涉及未成年人或特殊群体,需额外加强数据保护措施,并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与审计机制。这不仅是为了合规,更是为了保障用户的心理健康不受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TUNP 528-2025在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的更新,标志着心理健康VR评估系统正朝着更加规范、安全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开发者、运营者和监管机构都应充分理解并落实这些变化,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科技赋能心理健康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