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唇腭裂患者替牙期错颌畸形矫治的基本原则、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随访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从事唇腭裂序列治疗的口腔正畸科医生及相关医务人员。
Title: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 Malocclusion Treatment Guidelines during Mixed Dentition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唇腭裂患者的替牙期是其颌面部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若出现错[牙合]畸形,将对患者的咬合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在TCHSA 079-2024《唇腭裂患者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矫治指南》中,有一条关于功能性矫治器应用的重要变化值得深入探讨,即从“功能性矫治器的使用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生长发育情况”调整为“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并明确功能性矫治器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应用时机”。
以8至12岁儿童为例,在此年龄段内,功能性矫治器常用于纠正由于唇腭裂导致的前牙反[牙合]、开[牙合]等问题。新版指南特别指出,在实施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应由专业正畸医生完成全面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头影测量分析、面部软组织评估以及上下颌骨生长潜力评价。此外,还需考虑患儿的心理状态和配合度,确保矫治过程顺利进行。
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双块式活动矫治器或固定式矫治装置。对于轻度前牙反[牙合]病例,建议初期佩戴双块式活动矫治器,每日至少佩戴16小时以上,同时指导家长监督孩子正确使用并定期复诊调整治疗计划。当发现有明显骨性因素参与时,则需转诊至口腔颌面外科会诊后决定是否需要联合手术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功能性矫治器并非适用于所有唇腭裂患者,尤其对于存在严重骨骼畸形或者心理障碍难以配合治疗者,应谨慎选择其他替代疗法如正颌外科手术等。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每位患者的矫治方案都应当根据其独特的情况量身定制,而不是简单套用既定模式。通过遵循新版指南中的这些细化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