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产前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及结果分析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用于染色体异常的检测。
Title:Prenat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Experimental Ope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SDHCST 001-2024产前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技术规范》中关于“探针标记方法”这一条为例,解析新旧版本的主要差异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旧版标准(假设为TSDHCST 001-2018)中,探针标记主要采用生物素标记法,要求使用生物素化的核苷酸进行探针合成。而在新版标准中,增加了Cy3和Cy5两种荧光染料标记的选择,并且对每种标记方式的具体步骤、试剂选择以及质量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例如,在Cy3标记过程中,新版标准强调了标记反应缓冲液的pH值应精确控制在7.2至7.6之间,这直接影响到标记效率。如果pH值过低或过高,可能导致标记不完全或者非特异性结合增加。此外,还特别指出标记完成后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标记效率,确保标记率不低于85%,这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时,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新版标准执行,特别是在调整缓冲液pH值时要使用精密仪器,并且在每次标记前都要校准设备。同时,对于标记后的探针,除了HPLC检测外,还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其荧光强度分布是否均匀,以此来判断标记效果。
综上所述,《TSDHCST 001-2024》通过引入新的探针标记方法并细化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产前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充分理解这些变化,并将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