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医临床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辨证施治及相关研究。
Title:TCACM 004-2017 Viral Hepatitis TCM Differentiation Criteria
中国标准分类号:R2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中医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强调辨证施治。TCACM 004-2017《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为中医药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该标准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特点,将疾病的证候分为多个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
1. 湿热蕴结型:此类型常见于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发热、黄疸、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症状。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方药可选用茵陈蒿汤加减。
2. 肝郁脾虚型:多见于慢性迁延期患者,症状包括胸胁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治疗应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常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3. 瘀血阻络型:适用于慢性活动期或重症患者,可见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等体征,伴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 脾肾阳虚型:长期患病导致体质虚弱者可能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治疗上以温补脾肾为主,推荐使用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5. 气血两虚型: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此时需要补气养血,可以考虑八珍汤作为基础方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
-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方案。
-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与个性化治疗相结合,在遵循上述标准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察疗效反馈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 对于严重病例或者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应及时转诊至西医专科接受进一步检查与处理。
总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为中医药在病毒性肝炎领域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但具体用药仍需由专业医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具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