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成本的度量原则、度量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本文件适用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运行维护成本评估、预算编制及成本管理活动。
Title: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Measurement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SDAS 13-2017《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成本度量规范》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起草并发布的国家标准,旨在为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的成本度量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该标准适用于各类组织在进行IT运维服务时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成本构成要素
根据TSDAS 13-2017的规定,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从事运维工作的人员工资、奖金以及福利待遇等。
2. 设备及材料成本:涉及硬件设备的购置、维护费用,软件授权使用费,以及日常消耗性材料支出。
3. 设施运行成本:如数据中心电费、空调制冷系统耗能、网络带宽租赁费用等。
4. 外包服务成本:当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运维任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时产生的相关费用。
5. 其他间接成本:比如培训费用、差旅费、办公场地租金等无法直接归入上述类别的支出。
成本度量方法
为了确保成本度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该标准提出了多种度量方法和技术手段,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 工时记录法:通过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内容来计算其对应的劳动价值。
- 预算对比分析法:将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与年初制定的预算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原因。
- 活动基础成本分配法(ABC):按照不同的业务活动划分成本中心,并据此分配资源消耗。
- 关键绩效指标(KPI)监控法:设定一系列反映运维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定期评估这些指标的表现情况,并据此调整成本投入策略。
实施建议
企业在实施这一标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从成本核算到控制再到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其次,加强数据收集能力。只有掌握了全面而精确的数据信息,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再次,注重人才培养。不仅要招聘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整体团队的专业水平;
最后,持续改进机制。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可能不再适用,因此需要不断审视现有体系的有效性,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总之,《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成本度量规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在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该标准中的理念与方法论,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迈向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