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蟹苗生物饵料(褶皱臂尾轮虫)高效培育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环境条件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绒螯蟹蟹苗培育过程中褶皱臂尾轮虫的高效培育与应用。
Title: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achionus plicatilis as Biological Bait for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F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绒螯蟹作为重要的经济蟹类,其蟹苗的健康培育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而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中华绒螯蟹蟹苗早期培育的重要生物饵料,其高效培育技术对于提升蟹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DB3209/T 1306-2025《中华绒螯蟹蟹苗生物饵料(褶皱臂尾轮虫)高效培育技术规程》,以下为高效培育技术的关键要点:
首先,在轮虫培养池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避风向阳、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水深保持在50至80厘米之间。同时,池底需平整,便于操作管理。
其次,池塘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在放养前7至10天,需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淤,并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剂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以杀灭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消毒后,还需施加适量的有机肥,如鸡粪、猪粪等,促进藻类繁殖,为轮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在轮虫的投放阶段,当池塘中的藻类达到一定密度时即可开始投放轮虫种源。种源的选择应确保其健康无病害,数量一般为每立方米水体投放500至1000个。投放后,需定期监测水质,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0℃至25℃)和pH值(约7.5至8.5),并适时调整光照条件,以促进轮虫的生长繁殖。
此外,日常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水质调控。通过定期换水和增氧设备的使用,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同时,合理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如酵母粉、螺旋藻粉等,可以有效提高轮虫的营养价值,满足中华绒螯蟹蟹苗的营养需求。
最后,为了保证轮虫的质量稳定,还需建立完善的轮虫收获机制。当轮虫密度达到每毫升1000至1500个时,应及时进行收获,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收获后的轮虫需经过筛选和清洗,确保纯净度,然后立即用于中华绒螯蟹蟹苗的喂养。
综上所述,按照DB3209/T 1306-2025规程执行,能够有效实现褶皱臂尾轮虫的高效培育,为中华绒螯蟹蟹苗提供优质生物饵料,从而推动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