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河北省内抗虫棉公顷皮棉产量达到1200kg-1500kg的生产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抗虫棉高产栽培的指导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t Cotton Production withLint Cotton Yield of 1200kg-1500kg per Hectare in Hebe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抗虫棉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河北省的种植中具有重要意义。DB1311T 031-2005标准为抗虫棉在公顷产量达到1200kg至1500kg范围内的生产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生产技术要点:
首先,品种选择至关重要。应选用经过审定的高产品种,这些品种需具备良好的抗虫性、适应性和稳定性。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因此要确保种子纯度、净度和发芽率均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整地与播种是基础环节。深耕细耙,保证土壤疏松且肥力均匀。播种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每公顷播量控制在37.5-45公斤之间,确保苗齐苗壮。
田间管理包括合理密植、肥水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种植密度一般保持在每公顷6万株左右,适时追肥浇水,特别是在蕾期和花铃期,需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同时,要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
此外,适时收获也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步骤。当棉铃开裂率达到70%以上时即可开始采摘,分批采收,避免机械损伤,确保籽棉品质。
遵循DB1311T 031-2005标准,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心操作,可以有效提升抗虫棉的公顷产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