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芦笋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栽培技术措施、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贮藏。本文件适用于在山东省内盐碱地进行的芦笋栽培生产活动。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sparagus on Saline-Alkali Lands - DB3707T 138-2025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盐碱地芦笋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要点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07/T 138-2025《盐碱地芦笋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为在盐碱地环境下成功种植芦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该标准从品种选择、土壤改良、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进行了系统规范,旨在提高芦笋产量和品质。
首先,在品种选择上,推荐选用耐盐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冠军’、‘绿巨人’等经过试验验证适合盐碱地栽培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够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还能保持较高的经济价值。
其次,土壤改良是关键步骤。标准建议采用深翻结合施用有机肥的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具体措施包括每公顷施入腐熟农家肥30至45吨,并配合使用石膏或磷石膏进行土壤脱盐处理。此外,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也至关重要,确保雨季排水通畅,避免积水造成根系缺氧。
在田间管理方面,定植时要合理密植,通常行距为1.5米,株距0.3米左右。幼苗期要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进入丰产期后,需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追肥,每年至少追施两次复合肥,每次每公顷用量约为300公斤。
病虫害防控同样不容忽视。标准提倡采用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例如通过轮作倒茬减少病原积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及时防治,但要注意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遵循DB3707/T 138-2025《盐碱地芦笋栽培技术规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克服盐碱地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