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措施、修复技术选择及实施要求、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重金属污染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活动。
Title:Technical Standard for Risk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ites Soil and Groundwa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我国在重金属污染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治理领域发布了多项标准。其中,TSSCE 0010-2024《重金属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标准》是对该领域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本文将聚焦于该标准中新旧版本的重要差异之一——关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监测点布设的要求,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监测点布设的新旧版本差异
# 背景介绍
在重金属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与修复过程中,准确地确定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是制定合理治理方案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的监测点布设显得尤为重要。TSSCE 0010-2024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显著改进。
# 新版标准的主要变化
1. 更加细化的分类:新版标准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将监测点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并针对每一级别提出了具体的布设原则。
2. 动态调整机制:引入了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3. 强调代表性:新增加了对监测点代表性要求的规定,即每个级别的监测点都需能够充分代表相应区域内的污染物特征。
# 应用方法详解
1. 确定污染等级:首先需要通过初步调查获取场地内污染物的基本信息,如种类、浓度等,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划分出高、中、低三个污染等级区域。
2. 按等级布设监测点:
- 对于高污染等级区域,应设置密集型监测网络,通常每50米左右设立一个监测点;
- 中等污染等级区域则可采用网格化布局,间隔约100米布置监测点;
- 低污染等级区域可以采取稀疏型布局,每隔200米左右设置一个监测点。
3. 动态调整流程:一旦开始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后,应及时收集现场监测数据,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评估当前监测网络是否仍能满足需求。若发现某些区域的数据异常或者覆盖不足,则应立即启动调整程序,重新优化监测点的位置分布。
通过上述步骤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效率,还能确保所采集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为后续的风险管控及修复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此外,这种灵活且精准的监测方式也体现了新版标准以人为本、注重实际效果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