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光叶苕子协同石灰对轻中度镉污染旱地进行修复的技术要求,包括修复前的准备、修复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轻中度镉污染旱地的修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gronomic Remediation of Mild to Moderate Cadmium Contaminated Dry Land Using Vicia Villosa in Combination with Lim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光叶苕子协同石灰农艺调控轻中度镉污染旱地技术规程解析
在云南地区,轻中度镉污染的旱地土壤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DB 5303T 30-2025《光叶苕子协同石灰农艺调控轻中度镉污染旱地技术规程》应运而生。该标准结合了光叶苕子植物修复特性和石灰改良土壤的技术优势,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农业管理措施。
首先,在光叶苕子种植前需进行土壤检测与评估。按照标准要求,应采集耕层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定镉含量,并根据结果确定适宜的种植区域。同时,要开展土壤pH值测定,确保其处于6.0至7.5之间。若pH值偏低,则需提前施用适量生石灰进行调节。
在光叶苕子播种环节,需选择优质种子并进行发芽试验,确保发芽率不低于85%。播种量应控制在每公顷45至60千克之间,行距保持在20至30厘米。播种深度以3至5厘米为宜,覆土后需及时镇压保墒。
光叶苕子生长期间,需定期监测其生物量积累情况。当植株高度达到30至50厘米时,应及时刈割,留茬高度保持在5至10厘米。刈割后的光叶苕子可作为饲料或绿肥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采取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控措施,避免化学农药使用。
石灰施用是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叶苕子种植前,每公顷应施用1000至1500公斤生石灰,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后翻耕混匀。石灰施用后需间隔至少15天再进行播种,以便充分发挥改良效果。此外,在光叶苕子生长中期,可根据土壤pH值变化情况补充适量石灰,维持土壤酸碱平衡。
通过实施该标准,可以显著降低轻中度镉污染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态镉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安全性。同时,光叶苕子作为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该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将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