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旅游气候资源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相关规划与开发活动。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 Grassland Tourism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895-2025 旅游气候资源评价规范》中关于草原旅游部分的条文,对草原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游客体验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性规定。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气候条件评价方面,该标准指出草原旅游区应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降水条件。例如,夏季平均气温应在20℃至25℃之间,这样的温度既不会过高导致游客不适,也不会过低影响正常的户外活动。此外,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为宜,这有助于维持空气清新且不干燥,同时也能减少病菌滋生。降水量方面,则要求年均降水量达到300毫米以上,确保草原植被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享受。
其次,生态环境质量是草原旅游评价中的关键指标。标准强调,草原区域内的空气质量需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或更高,这意味着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要符合相关限值要求,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不得超过规定上限。另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也必须达标,不得含有超标重金属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以保障游客饮水安全及周边生态系统的健康。
再者,针对草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标准还特别提出了景观多样性和文化保护的要求。草原旅游区应当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如丘陵、湖泊、湿地等,并且这些景观之间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要注重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合理利用传统建筑、民俗风情等资源,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草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后,在游客服务设施方面,标准也给出了明确指导。包括但不限于住宿条件、餐饮供应、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例如,住宿场所应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餐饮服务需保证食品卫生,满足不同口味需求;而交通线路的设计则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实际出行需要,确保便捷高效。
综上所述,《DB15/T 3895-2025 旅游气候资源评价规范》对于草原旅游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关注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还兼顾了游客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推动草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