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鲜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子采集与处理、育苗技术、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种苗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白鲜种苗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ite Fresh Seedling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鲜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种苗的优质生产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DB15/T 3883-2025《白鲜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为白鲜种苗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种苗繁殖方式的选择
规程指出,白鲜种苗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适用于大规模种群建立,而无性繁殖则更适合用于优良单株的快速扩繁。这一规定强调了繁殖方式选择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种苗的质量和产量。
二、种苗质量要求
规程对白鲜种苗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种苗的外观、生理状态等。例如,种苗应具有完整的根系,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这些要求旨在确保种苗在移栽后的成活率和生长势,从而为后续的种植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三、种苗培育环境控制
规程特别强调了种苗培育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是保证种苗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例如,育苗棚内的温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苗的正常发育。此外,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满足种苗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四、病虫害防治措施
规程还详细列出了白鲜种苗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基本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合理轮作以及使用生物农药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种苗的健康,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DB15/T 3883-2025《白鲜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从繁殖方式、质量要求、环境控制到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为白鲜种苗的生产提供了全面指导,对于促进白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