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乡镇(街道)应急物资的配备原则、种类、数量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物资准备与管理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Emergency Material Equipment in Townships (Street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824—2025《乡镇(街道)应急物资配备指南》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乡镇和街道层面的应急物资配备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应急物资分类与配置原则
标准明确了应急物资应分为生活保障类、医疗救护类、抢险救援类、通信信息类等四大类别。其中,生活保障类包括帐篷、棉被等基本生活用品;医疗救护类涵盖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等;抢险救援类涉及沙袋、救生衣等工具;通信信息类则包含对讲机、卫星电话等设备。配置时需遵循“分级储备、分类管理”的原则,确保物资种类齐全且数量充足,以满足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初期应对需求。
物资储存要求
对于应急物资的储存,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存储地点应当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同时要具备防潮、防火、防盗等功能。其次,每种物资都应有明确标识,并建立详细的台账记录其入库时间、数量及使用情况等信息。此外,定期检查物资状况,及时更新过期或损坏的物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配备标准建议
根据乡镇(街道)的不同规模和服务人口数量,标准给出了相应的应急物资配备参考表。例如,对于服务人口在1万至5万人之间的乡镇(街道),建议配备至少10顶帐篷、50件棉大衣以及若干套简易床铺等生活保障物资;而对于服务人口超过10万人的情况,则需要增加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物资来保证应急响应能力。
培训与演练
除了物质上的准备之外,标准还强调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各乡镇(街道)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应急知识培训,熟悉各类应急物资的操作方法,并开展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区域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整体反应速度和处置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DB37/T 4824—2025《乡镇(街道)应急物资配备指南》的一些重点内容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单位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