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中机制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公路工程中使用机制砂混凝土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Manufactured Sand Concrete in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45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山东省地方标准《公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编号为DB37/T 4812—2025)于2025年正式实施。该标准旨在指导公路工程建设中机制砂混凝土的合理使用,提高工程质量并保障施工安全。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原材料选择上,第5.1节明确指出机制砂应采用符合GB/T 14684要求的天然岩石、矿石等原料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机制砂的技术指标需满足表1的规定,其中颗粒级配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要求通过0.3mm筛孔的颗粒含量应在15%至30%之间。此外,泥块含量不得超过0.5%,含泥量不得超过3.0%,这对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至关重要。
其次在配合比设计方面,第6.2节强调机制砂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宜大于0.45,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更加严格。对于C3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推荐使用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或矿渣粉来改善性能。标准还规定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不应少于300kg,以确保足够的粘结力和耐久性。
关于施工环节,第7.3节特别提到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控制在80至180毫米范围内,并且从搅拌机出料到浇筑完成的时间不宜超过150分钟。在振捣过程中要避免过振或漏振现象发生,以免影响密实度和平整度。同时,养护期间温度不得低于5℃,并且保持湿润状态至少7天以上。
最后在质量检验部分,第9.1节指出应对机制砂混凝土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除了常规的抗压强度测试外,还需进行抗冻融循环试验以及氯离子渗透深度测定等特殊项目。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评估机制砂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DB37/T 4812—2025涵盖了从原材料选用到最终验收全过程的技术要求。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显著提升公路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促进绿色建材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