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流程、信息采集与管理、身份核实与确认、服务记录与归档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工作。
Title: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Family Tracing of Homeless and Begging Pers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起草人:张三,李四
起草单位:江苏省民政厅,南京市救助管理站 (注:以上部分内容如起草人、起草单位等为示例填写,具体应以实际标准发布内容为准。)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5008-2025《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规范》是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寻亲服务。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文出发,对其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等核心概念。其中,“寻亲服务”被定义为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流浪乞讨人员与其家庭成员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服务的核心目标在于促成家庭团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寻亲服务流程
标准详细规定了寻亲服务的具体步骤,包括信息采集、初步甄别、信息发布、线索核查、身份确认以及后续跟踪六个环节。在信息采集阶段,要求工作人员全面收集受助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体貌特征等,并尽可能获取其记忆中的家庭地址或亲属联系方式。这一步骤是整个寻亲过程的基础,只有详尽的信息才能提高寻亲成功率。
初步甄别环节则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受助人提供的线索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寻亲方向。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源和社会关系网,提高线索的有效性。
信息发布作为重要的公开手段,需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在确保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媒体平台、网络社交工具等多种渠道发布寻亲信息。同时,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咨询热线和服务窗口,方便知情人士提供线索。
线索核查是对收到的各种线索进行核实的重要环节。工作人员需对每一条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以确保线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身份确认是整个寻亲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当找到疑似亲属后,必须通过DNA比对或其他科学方法来最终确认双方的关系。此过程要求严谨细致,避免因疏忽导致错误认定。
最后,后续跟踪旨在了解被成功找回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融入原生家庭,并定期回访以评估寻亲效果。
服务要求
在服务态度方面,标准提出工作人员应当秉持尊重、耐心、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求助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对于特殊群体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或有精神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应采取更为谨慎和专业的措施,比如安排心理辅导师参与沟通交流,确保他们在整个寻亲过程中得到妥善照顾。
技术支持与保障
为了提升寻亲效率,标准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广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辅助身份识别;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失踪人员可能出现的位置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寻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之,《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规范》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指导,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寻亲服务体系,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