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上海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站点的建设原则、选址要求、技术规范、数据采集与传输、运行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站点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ites of Natural Disas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538-2025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站点建设指南》是上海市地方标准,为规范和指导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站点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站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明确适用范围有助于确保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有效执行,避免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标准不适用问题。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危害的事件。清晰的术语定义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确保各方在同一语境下沟通交流。
三、总体要求
1. 站点布局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原则。这要求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及灾害易发程度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监测效果。
2. 应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机制。这一要求强调了信息整合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监测预警系统的整体效能。
四、设施建设
1. 监测设备选型需满足精度、稳定性和兼容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能够保证数据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并便于后期维护管理。
2. 供电系统设计应具备冗余配置。考虑到野外作业条件可能较为恶劣,双路或多路电源切换装置可以保障设备持续运行。
五、系统功能
1. 实现多灾种协同监测。通过整合地震、气象、水文等多种数据源,形成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2. 提供实时报警服务。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应及时向相关单位和个人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六、运行维护
1. 制定详细的巡检计划。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维修保养过程及相关参数变化,便于追溯查询。
七、安全管理
1.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策略保护敏感信息不被非法获取。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整体响应速度。
以上内容仅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单概述,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