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减损的技术要求、作业准备、操作规范、损失率控制及质量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水稻机械化收获的作业。
Title:Rice Mechanical Harvesting Operation Loss Re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9/T 1286-2024 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减损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水稻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减少损失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降低粮食浪费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明确适用于江苏省盐城市地区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的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它规定了相关术语和定义,如“收获损失率”,指在收获过程中由于机械原因导致的稻谷损失量占总收获量的比例。这一概念是衡量收获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作业前准备
1. 机具检查与调试:要求操作人员在作业前仔细检查联合收割机各部件是否完好无损,特别是割台、输送带等易损部位,并根据田块情况调整机器参数,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 田间条件评估:作业前应对田块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土壤湿度、作物成熟度等因素,合理规划行进路线,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作业过程控制
1. 割茬高度控制:建议割茬高度控制在10-15厘米之间,过高会增加后续清理难度,过低则可能损伤根部影响下季种植。通过调整拨禾轮位置及速度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2. 行走速度调节:根据田块实际情况调整行走速度,既要保证充分喂入又要防止过度负荷导致堵塞或漏割现象发生。通常情况下,推荐速度为每秒1米左右。
3. 清选系统维护:定期清理筛网、风扇叶片等部件上的杂物,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有助于提高分离精度,减少杂质混入成品粮中。
四、作业后处理
1. 残余物回收利用:对于未能完全收集起来的稻草或其他残留物,应尽可能地加以再利用,比如作为饲料或者覆盖材料,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创造了附加价值。
2. 数据记录与反馈:每次完成作业后都应当详细记录各项指标数据(如产量、损失率等),并及时向管理部门汇报,以便不断优化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几点解读可以看出,《DB3209/T 1286-2024》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管理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