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监测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字典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设计原则、数据字典结构及内容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与应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Data Dictionary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Testing Laborator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71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1/T 1237-2024《生态环境监测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字典规范》是一项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实验室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化的数据定义和管理框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1. 数据分类原则
标准明确要求数据应按照监测对象、业务流程及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分类。例如,监测对象可以分为大气、水体、土壤等类别;业务流程则涵盖采样、分析、报告生成等环节。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实现数据的有序管理和高效检索。
2. 编码规则
每一类数据都需分配唯一的编码标识符。编码采用层次结构设计,确保每个层级都能反映数据的具体属性。例如,编码的第一部分表示大类(如“01”代表大气),第二部分为子类(如“0101”代表工业排放源的大气监测)。
数据项定义
3. 基本数据项
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点位信息、样品基本信息、检测项目名称等。对于监测点位信息,要求记录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以及周边环境描述等内容。这些基础信息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的前提条件。
4. 扩展数据项
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设置的附加字段,比如历史数据对比参数或异常情况备注。这类数据项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实际操作需求,并预留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可能的变化。
数据质量控制
5. 数据完整性检查
要求系统具备自动校验机制来确认所有必填字段均已填写完整。同时,对于非必填但建议填写的内容也给出了明确指引,以提高整体数据的质量水平。
6. 数据一致性维护
强调在不同模块间共享同一份数据时要保持其一致性。为此,标准提出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来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定期开展一致性审查工作。
安全与隐私保护
7. 访问权限管理
明确规定了各级用户所能接触到的数据范围及其操作权限。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资料必须经过加密处理后方可存储或传输,并且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查看相关内容。
8. 审计追踪功能
要求系统能够记录每一次数据修改的操作日志,包括修改时间、修改者身份以及具体变更内容等信息。这不仅有利于追踪问题源头,还能有效防止恶意篡改行为的发生。
以上只是对DB3201/T 1237-2024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与深入解析。全面理解和应用该标准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学习研究。希望上述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