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记录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调查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Survey of Class Three Crop Pests and Disea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3/T 1073-2025《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技术规范》是江苏省徐州市制定的地方性农业技术标准,为科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入手,对规范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规范明确界定了“病虫害”、“监测”、“调查”等核心概念。例如,“病虫害”是指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异常状态,包括病原微生物、害虫及其所造成的损害。这一定义明确了病虫害的来源与危害范围,为后续监测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参考框架。
二、监测站点布局
规范要求在每10万亩耕地上设置一个固定监测点,并确保覆盖主要作物种植区。具体选址应考虑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等因素。例如,监测点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且便于操作的位置,同时需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以保障设备安全运行。这有助于形成全面而有效的监测网络体系。
三、调查方法
规范规定了田间调查的具体步骤。首先,要确定调查对象,即选定目标作物及可能发生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其次,在每个监测周期内至少进行三次全面普查,分别于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前期实施。每次普查时,应随机抽取不少于5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不得小于1平方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样本。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规范强调必须按照统一格式填写记录表,并及时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当前状况,评估病虫害发生趋势。此外,还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五、防控建议
当发现病虫害风险等级达到预警值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使用生物农药或者物理防治方法等非化学手段控制病情扩散。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
六、附录部分
附录中列出了常见病虫害特征描述表以及常用药剂名录等内容,方便使用者查阅参考。这部分内容不仅丰富了正文内容,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之,《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技术规范》是一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指导文件,它从多个角度规范了整个监测流程,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