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水域选择、苗种要求、放流时间与规格、放流密度、放流方法及后续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ese Mitten Crab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6T 198-2024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的技术指导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放流苗种质量要求
标准指出,放流的中华绒螯蟹苗种必须健康无病害,体长需达到3cm以上,并且具备良好的游泳能力和觅食能力。此外,苗种来源应清晰可追溯,确保为人工培育而非野生捕捞。这一规定旨在保证放流苗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适应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增殖效果。
二、放流环境选择
根据标准,放流水域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求水质良好,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保持在7.0-8.5之间。同时,底质应以软泥为主,水深控制在0.5-2米范围内。这些条件能够为中华绒螯蟹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另外,还特别强调了避开工业污染区和过度捕捞区域,以保护放流资源。
三、放流时间和数量
标准建议的最佳放流时间为每年的5月至6月间,此时水温适中,有利于苗种快速适应新环境。至于放流数量,则依据具体水域承载力确定,一般每公顷水域不超过5万只。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了生态平衡,也避免了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竞争压力。
四、放流方式方法
在放流操作上,标准推荐采用\"分批多次\"的方式进行,每次投放间隔不少于一周。并且要求工作人员穿戴防护装备,使用专用工具将苗种轻轻放入水中,防止机械损伤。此外,还需记录详细的放流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数量等,以便后续跟踪监测。
五、后期管理与评估
放流后,需要定期对放流区域进行巡查,观察苗种存活情况及生态环境变化。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如补充放流或改善水质。同时,建立长期的跟踪评估机制,收集数据用于改进未来的增殖计划。这一步骤对于验证增殖成效、优化技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DB2306T 198-2024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从苗种选择到放流实施再到后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有助于实现中华绒螯蟹资源的有效恢复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