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要求,包括田间管理、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稻鸭共作模式的水稻种植区域进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Pest and Weed Management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Rice under Duck-Rice Co-culture M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2T 137-2025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稻鸭共作这一生态友好型种植模式,有效防控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害问题。以下将选取规程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关于鸭子的选择与管理
规程指出,在稻鸭共作系统中,选择体型适中、适应性强的鸭种至关重要。一般推荐使用麻鸭或绍兴鸭等品种。这些鸭子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部分害虫,还能为稻田提供天然肥料。在鸭子的管理上,要求每公顷稻田投放约30只鸭子,并且需要定期检查鸭群健康状况,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喂养方式,夏季可适当增加青饲料比例以满足鸭子快速生长的需求。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病虫害防治,规程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原则。首先,通过合理规划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连作带来的病原菌积累;其次,利用鸭子活动自然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频率;再者,当病虫害发生初期,可以采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制剂喷洒处理,既保护环境又保障食品安全。同时,规程特别提到,在遇到大规模爆发性病虫害时,需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切勿盲目用药造成环境污染。
草害控制策略
针对稻田内杂草问题,规程提出了多层次的解决方案。一是通过前期整地工作彻底清除残留根系,减少杂草基数;二是利用鸭子频繁活动踩踏作用破坏表层土壤环境,阻碍杂草种子萌发;三是设置围栏限制鸭子活动范围,防止过度践踏影响水稻生长。另外,规程还建议结合人工拔除难以控制的大面积杂草区域,形成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有效管理体系。
生态平衡维护
最后,规程非常重视整个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要保证稻鸭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即鸭子既能发挥积极作用又能避免对水稻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非目标物种如天敌昆虫的保护工作,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水平。为此,规程提倡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定期评估稻鸭共作系统的运行效果,并据此优化调整操作流程和技术参数。
总之,《DB2312T 137-2025》为稻鸭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实现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