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寒地水稻田间病害等级智能识别的术语和定义、识别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病害等级划分原则及结果输出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寒地水稻种植区的田间病害智能监测与管理。
Title:Guidelines for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of Cold Region Rice Field Disease Leve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2T 128-2025《寒地水稻田间病害等级智能识别指南》是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寒地水稻生产中常见病害制定的标准化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了适用范围。它适用于寒地水稻种植区,包括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稻田病害识别工作。这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地域依据。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部分,对“寒地水稻”、“田间病害”、“智能识别”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规范定义。例如,“寒地水稻”是指在年平均气温低于6℃的区域种植的水稻品种;“田间病害”是指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水稻生长发育异常现象。
关于病害分级标准,标准将病害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轻度病害表现为植株轻微受害,产量损失小于10%;中度病害为植株明显受害,产量损失在10%-30%之间;重度病害则会导致植株严重受损,产量损失超过30%。这一分级有助于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准确判断病情程度。
在智能识别技术应用方面,标准推荐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来辅助病害诊断。要求系统能够自动采集稻田环境数据,并结合历史病害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同时强调了模型训练时需涵盖各类典型病害样本,确保识别精度达到90%以上。
此外,标准还提出了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建议各地农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共同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病害监测网络,定期更新病害特征库,以提高智能化水平。
最后,在实施与管理上,要求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智能设备和技术方案,并建立健全的技术培训机制,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同时鼓励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不断优化升级现有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