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预防性治疗的术语和定义、筛查方法、治疗方案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指导和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atent Infection Popul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222-2024《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预防性治疗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高危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性治疗。以下是根据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适用于结核病高负担地区,包括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及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其中明确界定了“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密切接触者”等关键概念,强调了LTBI的概念是指个体已感染结核菌但尚未发病的状态。
二、筛查对象的选择
标准规定了需要优先筛查的重点人群,如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HIV感染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特别指出,对于儿童而言,若其家庭成员中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例,则应视为高风险群体。
三、检测方法的选择
推荐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作为主要检测手段,并辅以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IGRA阳性但无活动性病变证据者,需进一步评估其是否符合预防性治疗指征。
四、预防性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1. 对于无其他禁忌症的成人,建议采用6个月异烟肼单药疗法;
2. 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群,则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
3. 儿童患者的处理需更加谨慎,通常选择较短疗程(3-4个月)且剂量需依据体重计算。
五、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要求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一旦发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同时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受治者理解治疗意义并坚持完成全程治疗。
六、终止治疗的标准
明确了哪些条件下可以考虑停止预防性治疗,比如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或其他无法耐受的情况时,应当及时停药并向主治医师报告。
七、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确保整个诊疗流程的质量,标准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持体系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复核机制以及跨部门协作网络的构建。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预防性治疗规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医疗操作指南,而且从宏观角度出发,为构建全面高效的防控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对于减少新发结核病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