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疫霉种群动态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数据处理。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疫霉种群动态的监测及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Phytophthora sojae in Soybe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200-2024 大豆疫霉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它为大豆疫霉病害的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大豆疫霉病害的种群动态监测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病害类型,确保了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大豆疫霉”、“种群动态”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大豆疫霉”是指引起大豆疫霉病的真菌病原物,而“种群动态”则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分布情况。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三、监测方法
1. 样点设置:要求在大豆种植区按照一定密度布设监测样点,每个样点应涵盖不同土壤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地块。这样可以全面反映整个区域的大豆疫霉种群状况。
2. 取样时间:规定了每年春季播种前、夏季生长中期以及秋季收获后的三次取样时间。这有助于掌握病原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的变化规律。
3. 样品采集:明确了样品采集的具体步骤,包括使用专用工具挖掘根际土壤样本,并记录采集地点、日期等相关信息。同时强调了样品保存条件,如低温密封运输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四、数据分析
要求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各时期内病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特别提到要结合气象资料,探讨气候因素对病原物繁殖的影响机制。此外还建议建立数据库,长期跟踪记录病原物种群动态信息,为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五、报告编制
监测结束后需编写详细的监测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况概述、数据分析结果、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报告应图文并茂,便于相关人员理解和应用。
六、实施与监督
明确了各级农业部门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参与技术研发与推广活动,不断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DB2301/T 200-2024 大豆疫霉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规范了大豆疫霉病害监测流程,对于保障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