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的设计原则、结构体系、荷载取值、计算方法、构造要求及施工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的设计工作。
Title:Design Guidelines for External Inclined Double Cable-Stayed Concrete Partial Cable-Stayed Brid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236-2025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设计指南》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设计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这些定义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语言基础,确保了行业内对于相关概念理解的一致性。
二、基本规定
在基本规定部分,标准强调了设计应遵循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并且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等因素。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具备相应资质,设计人员需持证上岗,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三、结构体系与构造要求
标准对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的结构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主梁形式的选择、塔柱布置以及拉索布置等内容。例如,在主梁形式选择上,推荐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这种形式具有良好的抗弯刚度和抗扭性能。塔柱布置则需要根据桥梁跨度合理确定,以达到最佳受力状态。拉索布置方面,建议采用扇形布置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拉索之间的干扰,提高整体稳定性。
四、荷载组合与分析方法
针对不同工况下的荷载组合问题,标准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步骤。比如,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除了常规的恒载、活载外,还需计入温度变化引起的附加内力;而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则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此外,还特别指出在进行非线性分析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数值算法,并验证其收敛性。
五、抗震设计
鉴于我国地震活动频繁的特点,本标准对桥梁的抗震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明确了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划分标准,然后详细描述了抗震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如设置减震支座、加强节点连接等。另外,还强调了抗震性能目标的设定,即在遭受小震时保持完好无损,在遭遇中震时可修复使用,在面对大震时确保结构不倒塌。
六、施工阶段控制
为了确保桥梁能够按照设计意图顺利建成,标准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严格规范。主要包括模板支架搭设、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以及张拉预应力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特别提到模板支架必须经过严格的计算验证,并且在拆除前要进行全面检查;钢筋绑扎时要注意保护层厚度和平整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好坍落度和振捣时间;而张拉预应力筋时则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防止出现超张或欠张现象。
七、养护管理
最后,标准还给出了桥梁建成后的日常维护保养要点。主要包括定期检查桥面铺装层是否开裂剥落、栏杆扶手有无松动变形、排水系统是否畅通等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建议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维修保养的情况,以便日后查阅参考。
综上所述,《DB14T 3236-2025外倾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设计指南》是一部非常全面且实用的标准文件,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营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个关键环节,而且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对于推动此类桥梁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