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杂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杂花苜蓿种子的生产及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Mixed Flowering Alfalf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858-2025《杂花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杂花苜蓿种子的生产流程,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条文:
4.1 种子生产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前茬作物为非豆科植物的土地。
解读:
这一条文强调了种子生产基地选择的重要性。地势平坦有助于机械化操作,减少劳动强度;排灌方便可以保证在干旱或雨季时能够及时灌溉或排水,避免因水分不足或过多导致的减产;土壤肥沃且为非豆科作物前茬,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杂花苜蓿种子的健康生长。
播种
条文:
5.1 播种时间为春播或秋播,春播应在土壤解冻后进行,秋播宜在霜冻前40天完成。
解读:
播种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杂花苜蓿的出苗率和长势。春季播种时,土壤温度升高有利于种子发芽;秋季播种则需提前进行,以便幼苗有足够的时间扎根,抵御冬季低温。合理安排播种时间,能显著提升种子生产的成功率。
病虫害防治
条文:
7.1 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措施。可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法。
解读:
病虫害是影响杂花苜蓿种子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定期巡查可以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昆虫等方法,既环保又可持续;而化学药剂虽然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仅作为辅助手段使用。
收获与加工
条文:
9.1 当杂花苜蓿植株上三分之二以上的荚果变黄时即可开始收获。
解读:
收获时机的选择对于种子的质量至关重要。过早收获会导致种子未充分成熟,影响其活力;过晚则可能因为自然脱落等原因造成损失。当三分之二以上的荚果变黄时,表明种子已达到最佳收获状态,此时进行收获既能保证种子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
以上是对DB15/T 3858-2025中部分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从而促进杂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