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和编码原则、方法及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模型建立、管理与共享。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of Information Models in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42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2121-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技术规范》是江西省发布的关于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的技术性文件。该标准旨在统一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数据分类和编码规则,为公路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1 分类原则
本标准提出了“唯一性”、“扩展性”、“兼容性”三大原则。其中,“唯一性”要求每个类别只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避免重复和混淆;“扩展性”确保在新增类别时不影响现有体系结构;“兼容性”则强调与其他标准如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的协调一致。这些原则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且易于维护的信息模型分类框架。
5.1 分类体系结构
标准采用层次化的分类方法,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级。例如,在“结构物”这一大类下设“桥梁”、“隧道”等中类,“桥梁”中类进一步细分为“梁桥”、“拱桥”等小类。这种分层结构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并支持灵活扩展新的类别。
6.1 编码规则
编码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遵循“层次递增”的原则。具体而言,第一位表示大类,第二位至第三位表示中类,第四位及以后依次表示小类或具体项目。例如,“S010101”代表第一大类中的第一中类下的第一个小类。此编码方式简洁明了,便于计算机处理和检索。
7.1 数据交换格式
为了促进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标准规定了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作为数据交换的主要格式。通过定义统一的数据结构,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与集成。此外,还推荐使用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作为轻量级替代方案,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实时通信需求。
8.1 实施指南
为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标准,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技术建议。包括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模型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等内容。同时强调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核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DB36/T 2121-2024》通过对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科学分类与合理编码,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未来智慧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公路工程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