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分类原则、编码规则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分类与编码工作,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支持。
Title: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Data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199-2024《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该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分类原则、分类体系以及编码规则。在分类原则方面,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扩展性。这意味着数据分类要基于生态学原理,同时要能够适应未来新增的数据类型。
标准中的分类体系采用层次结构,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级。例如大类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中类进一步细分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小类则包含针叶林、阔叶林等具体类型。这种多层次的分类方式有助于更精确地描述各类生态环境数据。
在编码规则上,采用数字编码方式,每个类别都有唯一的代码标识。编码长度一般为6位,前两位表示大类,中间两位表示中类,后两位表示小类。例如“010203”可能代表针叶林生态系统。
标准还特别提到编码应具备唯一性、稳定性及可识别性。这要求同一类别的编码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保持一致,并且能直观反映其所属类别。
此外标准对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存储、交换和共享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数据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对于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交换,也给出了具体的编码对接方案。
这些条文为企业和机构开展生态环境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有助于实现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