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游泳场所的场地设施要求、卫生管理、安全管理、人员要求、服务质量和应急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所有向公众开放的游泳场所。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Sports Venues - Part 2: Swimming Venu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85
国际标准分类号:97.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704-2024《体育场所管理规范 第2部分:游泳场所》是山西省针对游泳场所管理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卫生要求、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游泳场所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保障游泳者的健康与安全。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安全管理
6.1.1 游泳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须知。
这一条强调了警示标志的重要性。警示标志不仅包括水深标识、禁止跳水等常见内容,还应涵盖天气变化时的应对措施以及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路线。通过这些标志,可以让游泳者提前了解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6.2.3 应配备足够的救生员,并确保其持证上岗。
此条款明确了救生员的数量要求及资质条件。根据场所规模的不同,需要配置不同数量的专业救生员。救生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还需熟悉现场环境,以便在突发状况下迅速反应,有效施救。
设施设备
7.1.2 泳池周边应安装监控摄像头,覆盖所有区域。
视频监控系统对于预防事故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同时也能为事后调查提供依据。摄像头的位置布置需合理,确保不留死角。
7.3.1 更衣室必须配备淋浴设施及吹干机。
良好的个人清洁习惯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更衣室内提供的淋浴设施能让游泳者在进入泳池前清洗身体,而吹干机则能帮助游泳者保持干燥,避免地面湿滑造成摔倒等意外。
卫生要求
8.1.1 每日开放前应对水质进行检测。
定期检测水质是保证游泳环境安全的关键步骤之一。检测项目通常包括pH值、余氯浓度、浑浊度等指标。只有当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时,才能允许游泳者入场。
8.2.2 餐饮服务若存在,食品加工区应远离水源。
如果游泳场所内设有餐饮服务,则需注意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区应与水源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污染。此外,工作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如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勤洗手等。
人员培训
9.1.1 所有员工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由专业机构组织的安全知识培训。
持续教育能够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培训内容可以涉及法律法规、应急处理方法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培训,可以使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所在,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以上就是对DB14/T 1704-2024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分析。希望各游泳场所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既舒适又安全的休闲娱乐空间。